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虽然在白昼尽头,智者自知该踏上夜途,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因为言语未曾迸发出电光,他们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好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着他们脆弱的善行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本来也许可以在绿湾上快意地舞蹈,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所以,他们怒斥,怒斥光的消逝。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狂人抓住稍纵即逝的阳光,为之歌唱,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并意识到,太迟了,他们过去总为时光伤逝,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严肃的人,在生命尽头,用模糊的双眼看到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失明的眼可以像流星般闪耀,欢欣雀跃,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所以,他们怒斥,怒斥光的消逝。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而您,我的父亲,在生命那悲哀之极,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我求您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Dylan Thomas-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写在前面

我的童年一直都是在快乐中进行的,尽管我小时候做了不少家庭劳动。那会我从未有”疲惫“的概念,顶多开始认识到寂寞和孤独。上了中学以后,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埋头学习,阅读书籍,开始思索孤独,生命,生活之类的概念、意义和自身的命运。幸运的是,我那会还未真正地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冰冷,乖乖地处于其他人的保护之中,我只是迫不及待地拿这些思索的结果,堆砌成供我炫耀吹嘘的资本,所以青少年时期过得很安稳,性格上也只是收敛了”吵闹“的元素。自高中之后,我情愿或不情愿般地走出了童年时期的小屋,疯狂地探索这个世界,涉猎各个领域,渐渐地也开始了自己有意识的”苦痛“之旅。同样地,外界的负反馈和压力也逐渐侵入到我的生活里。主观加客观的煎熬、折磨、失望等构成了苦痛的绝大部分,如果是伟人的话,或许可以据此创作出一些不错的作品出来,而我却只是举棋不定,自我消耗。

大学期间,这种自我内耗将我困住了很长时间,幸好骑行的习惯给了我疏导自己的机会,才不至于让自己”废掉“。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天天都会骑到学校周围某处的公园的一个湖边,我站在空旷的草地上,看着河对岸的明月和迷幻的霓虹灯,仰望着无边无际的漆黑天空。终于在一个时刻,我的视线穿越了无边的黑暗,看到了太空中漂浮的碎片,看到了绚丽的星球,看到了恒星躁动的火焰,也看到了永恒的寂静。自此之后,我释放了我自己的灵魂,不再让其受梏于这些那些执念,欲望的枷锁,我把自己交还给了宇宙,归于尘土,归于时间。

我还是在受苦,但我换了一种心情。我不再求回报,不再抱太多希望,也不再对一切现象起太多波澜。我已完全把自己的生命之旅看成体验之旅。快乐也好,辛酸也好,苦痛也好,死亡也好,都是我不再拒绝和逃避的体验场景。和索拉里斯星一样,我们都是宇宙尘埃组成的有机体,身体是我的意识体验这个世界的载体。不过,要是我的”意识“是模拟出来的话,不知道体验还属不属于我自己的了。

现在的我变得有些偏执,总要挑那些看上要有更多挑战和“痛苦”的路去、去试,就好像管理和政治上总要把事情变复杂一样,但是却并不相同。“现在的我,正变得有些多余。”受苦让我体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平了我的意志。一年又一年,我变得麻木,愚钝和跳脱,我屈服于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里…

工作是suffering, 疫情是suffering,很多的交际是suffering ,感觉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义的消耗中度过,但是每个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也不算无意义了吧。把人生转变成一场修行?内在的进化是主要目的,外在的体验也最终化成精神的养料。


2022年,算是见证了很多历史的一年。经济全球化的失败,ZZ的失信以及鲁迅先生所写的故事依旧在生活中上演等等。期间W还在跟我说想收集一些素材来汇成一部“疫情编年史”,后来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可能会有人把这三年的故事拍成纪录片来给后人展示这样一个“大瘟疫时代”下的种种现象。类似“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疫情也让我内心发出“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年”的感慨。最终以“群体免疫”收尾的“战斗宣告一个阶段的结束,回首几乎都在封控中度过的这三年,我完成了从校园到社会,从一个人到两个人的过渡。虽然没能在知识上收获多少,但是重新塑造了自己对生活和生民的认识,也重新感受到”体验“的重要性。

2022年应该是我最单调的一年了,前半年因为上海疫情封控,一边在家办公,一边想方设法收集物资度日。因为烦躁,书没能好好看,自身技能也没得到啥增长,倒是打了不少游戏,看了不少短视频。后半年因为工作上比较忙,又赶上全球裁员潮,浑浑噩噩就迎来了”元旦“。总之,就是什么事都还没做就结束了。

工作

工作上么,相对于去年刚入职手忙脚乱的”菜鸟新人“,慢慢开始”驾轻就熟“,各种规则和敏感的地方都能较好地把控下来。今年的coding重心也转移到了C++上面来,开始从系统层面思考我们的AI推理架构,也会看看别人写的不错的代码和设计思路。事实上,很多人都不太满足自己的现状,都会对自己的单位和工作内容挑出一些毛病,但这也不妨碍我去拿身边现有的资源去精进自己(听起来老套,但是确实很有用)。还是那句话,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时候好好工作和学习,下了班就要好好生活(所以国内996这种情况,以后要是跳槽怕是没什么太多的选择,哈哈)。

音乐&公开课

音乐上,今年似乎没听啥新专辑,感觉这几年全球的乐坛都比较疲软?我还是继续随机播放着以前的歌单,偶尔兴致来了,也会挑着听听别人分享的歌单,主题无非是爵士啊,流行啊和一些钢琴曲,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前两年还一直坚持听着古典音乐,今年都快彻底丢了这个习惯了。果然啊,有失望就会有痛苦,有痛苦就会有挣扎,有挣扎就啥也干不了。

公开课上年末完整地看完了机器学习编译课程主页。大名鼎鼎的陈天奇制作的介绍机器学习编译(部署)相关的系列教程,紧密结合了他开发的TVM,正好我工作的内容跟这个相关,也想来学习一下TVM,所以就找来看看。天奇大神讲得还是蛮细致的,也很有诚意,用几节课把机器学习编译中的重要的关键点给拎出来介绍了一下,还是十分推荐观看的,可以结合TVM文档一起食用。其实看这个课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我打算写一系列AI推理框架的博客,想系统的思考,梳理和总结一下AI推理框架的各个元素,包括模型解析,算子映射,子图融合,kernel注册,dispatcher,内存管理等等,同时也加入AI编译器,LLVM, MLIR, Tensor IR等等这样相互关联的内容,毕竟都是为了解决模型的部署推理问题(多样的硬件,请求场景等)。

22年自己也定了很多要看的课,像国学类的(复旦王德峰的王阳明心学,佛学,北大杨立华的庄子),计算机图形学(GAMES101,闫令琪),c++等等,不少都是看到中途就莫名其妙“结束了”。明年还是尝试一下碎片时间用看,用听的方式来多涉略一些不同领域的公开课,要是专门周末定个时间反而会激发我的“反骨”,导致没法进行下去。

摄影与游记

上半年因为上海的疫情,基本都是在家里度过了,没法出去转转。本来工作上事情比较多,心烦意乱的,于是和W决定一起去看看海,听听海浪,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去年毕业那会短暂在威海待了一上午,干净的海面和安静的周边环境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沿着海岸线好好玩了几天。正好9月份过了禁渔期,海鲜种类多,而且威海靠近韩国,各种韩料都很正宗(烤肉,海苔,炸酱面,泡菜)。

合庆码头,这里可以买到刚捕捞上来的海鲜威海之窗那香海,可以待一整天。在这里可以释怀一切
潮涨潮落,让海水浸润我的脚丫海鲜锅加韩料特产无花果,很难想象这个外观平平无奇的水果有这么甜

去年纠结了好久买的NIKON-Z6,今年拿出来摸摸的次数都少得可怜,摄影类相关的视频,介绍也好,教学也好,审美鉴赏也好,观看次数和种类也屈指可数。emmm,感觉今年真的是废掉了(╬▔︹▔)。这导致我年末翻手机相册几乎看到什么作品,更别说满意的作品了(摊手)。今年正儿八经带着相机出去拍的除了9月份的威海,剩下的也就是酷暑那段时间去了趟家附近的植物园,拍的一长串的树的照片。

上迪的小熊维尼,晃动镜头抓拍,有一丝可怖的气息,哈哈朋友家的小猫”阿皮“,"侠客"视角
树!树!树!树!树!树!树!树!树!

书/话剧/影视

  • 爱死机第三季,内容和形式上和第一季很类似,但是值得一看。当然最震撼的视觉风格来自于压轴的最后一集,惊喜的是该集的画师Alberto Mielgo也画了第一季的"证人"。最后一集的艺术创作可能借鉴了克林姆特“吻”。希望能够续订。

“吻”

  • 麦克白的悲剧,科恩兄弟之一的乔尔科恩导演的作品,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独立电影公司A24出品的电影。黑白复古风格,摄影构图让我爱不释手。莎翁的《麦克白》我自己并没有在之前读过,所以这算是我第一次看“麦克白”有关的作品,还是改编之后的,故事的观感个人感觉一般,台词也是类似于舞台剧本的古英语?但是影片散发的神秘感还是那浓浓的A24味道。

麦克白的悲剧-剧照

  • 白蛇传·情。首部4K粤剧电影,好几年前看到预告片时就很期待。故事进度比较快,画面唯美,特效水墨风十足。真古典,新生命。

  • 异星灾变 第二季。等于两年,第二季终于来了。当时冲着雷公老爷子的名号去看的,故事框架看上去还可以,可是第二季节奏过慢了,很多东西把人胃口吊得十足,不知道后面还能不能在把坑填完整的同时保持着宗教性,哲学性,未来学这样的基调。

  • 瑞克和莫蒂 第六季。真希望能一年出一季啊。我也是才知道《瑞克和莫蒂》有漫画,等后面有空了要好好补补。

  • 外星也难民 第三季。同是贾斯汀罗兰(瑞克和莫蒂的编剧之一)参与编剧的作品,感觉不如前两季好看了,尤其是“矮人国”。这一季同样是各种“美黑”,不少梗我难以get到,也难得去看解说了,权当是等《瑞克和莫蒂》更新期间拿来调节一下。

  •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2020年大热游戏赛博朋克2077的衍生动漫作品,时间线在游戏主人公V之前。风格和游戏很统一,故事非常浪漫,非常值得一看。

  • 龙之家族第一季。《权力的游戏》衍生剧,讲的是”龙妈“的塔格利安家族由盛转衰的”血龙狂舞“的家族王位纷争的故事。第一季拍的还是很紧凑的,摄影和布景和《权力的游戏》无缝衔接,很值得一看。就是某些演员的选角感觉很迷,马特·史密斯演的戴蒙每次出场都会让我出戏。好在演技都十分在线,HBO还是很稳的。

  •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铁甲钢拳》的导演”陀螺“制作的克式恐怖剧集,有些故事内容还不错,但是拍的差强人意。个人最喜欢是第七集”鉴赏会“(虽然剧情和节奏一言难尽…),因为它确实把我整害怕了,san值狂掉。

  • 万神殿第一季。”人类不在仰望星空,而是沉迷虚幻现实”,“科幻的尽头是爱”。一部涉及人类意识,数字化等主题的科幻动画剧集,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编剧。作者将上载意识的人神华,几乎可以随意掌控人类的数字世界,比游戏里《赛博朋克2077》里的“黑客”玄幻太多。不过这可能是刘宇昆针对中西文化结合有意而为之,片头即可管中窥豹,供奉“神”的地方 从现实世界的古罗马转移到了云端。

  • 阿凡达2-水之道。水下奇观叹为观止,虽然故事谈不上出色,但是电影里满满的细节,给我一种潘多拉真实存在,并且这部电影真的是在外星球拍的错觉。卡神的想象力和执行力确实是蓝星一流。

  • 子弹列车。这电影挺有意思的,动作戏借鉴了成龙的风格,go-pro的物品视角和循环的“命运”主题总让我想起昆汀的《低俗小说》。皮特演这种角色挺好玩的,因为他本身看上去就很有“禅意”?看完我才发现这部戏的导演也是《John Wick》和《极寒之城》的导演,哈哈,有点意思。

  •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好哥们给他的在越南打仗的兄弟送美国啤酒,以显示家人和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并顺带随着主角心态的改变展示一些越战反思。这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前半段有点幽默温情,最后小半部分,跟着罗素克劳扮演的战地记者,主角改变了既往对国家意志盲目信任的态度。这故事是个好故事,值得一看,拍的呢就像一篇优秀的应试作文,最后的反思也仅仅是升华而已,浅尝辄止,典型的好莱坞剧本。

  • 漫威的剧集以及电影。自《复联4》之后漫威的作品都有点差强人意,这一年也有不少的扩展宇宙剧集和电影,看的我有点目不暇接,整体上只有《洛基第一季》《旺达幻世》能拿得出手。风格上没有隔壁DC那样多元,在爆米花合家欢上越走越脱,很多我都是看UP主解说直接了解一下剧情。

三体插画

今年看的书比去年稍多些,因为搬家的缘故,地铁通勤上的时间可以拿来看看列表里收藏的书。之前一直使用kindle阅读电子书,但是地铁上拿着kindle就没法很顺滑的用手机回消息,索性就丢下kindle转而用微信读书。用了几次之后,我还挺惊讶微信读书的藏书量的,虽然基本都是要会员卡之类的权限,好在每日阅读的时间可以兑换会员体验卡,因此也还凑合使用。今年看的书基本都是科幻小说,我也尝试在中间看一些其他类型的,比如《存在主义咖啡馆》这类哲学介绍书籍,《万历十五年》这类历史剖析书籍等,但是地铁停停顿顿的让我不太能安心看这些需要耐心和思考的书,所以后面我都挑的想看的科幻小说来看,只要故事线一直把握住就好。

  • 机器学习系统是我从知乎上偶然看到推介去翻的,因为毕业之后一直在从事模型压缩,加速方面的工作,慢慢开始了解MLOps这样一个大的领域,所以也想找些资料来系统性学一学。这本书以华为的MindSpore为例,大致列出了现金AI框架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数据处理,网络搭建的易用性和多扩展性,到静态图,动态图,AI编译器,分布式,部署等,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可能是因为要讲的东西太多,写的不算太好,很多东西浅尝辄止,我也权当一个介绍性的梳理大纲来看。

  • 三体三部曲。为了看电视剧而终于下定决心看完了这套科幻小说,个人最喜欢第二部。大刘的想象力着实丰富,但是故事我确实并没有特别喜欢,人物描写模版化,但具有典型性,比如叶文洁,第一部铺垫了许久,终于说清了她的动机,但是她最后也成了一个刽子手(这一点也比较突然),比较套路。整个故事都是从宏观上以第三人称来叙述,通过堆积一串串具象化的词语来做比喻,画面感十足,非常适合拍出来。看完这套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宇宙的冰冷和无限,也不是人类后来几百年的历史消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的软件工程的流程,就像你为了实现一个需求,定制大致的结构,一边写,遇到问题再构思解决,最红完成了一个精细的系统。我私下里也看了一些刘慈欣的访谈对程心的评价(毕竟这是我第三部里最关心的人物创作动机),他说,”傲慢和泛滥抽象的爱是种自私,写这个人就没想过让读者喜欢,这不是读者会喜欢的人。她其实很自私,但这种自私和普通的自私不一样,因为她自己觉察不到。遵循道德的人其实很自私,因为他们除了道德和良心什么都不管,程心恰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会认为自己很崇高,认为自己不自私,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是普世的、正确的。至于遵循它会带来什么后果,她只考虑能不能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平安。这种人有牺牲精神,能够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牺牲生命,但这也不能改变他们自私的本质。在小说里,真正做到“大爱无仁”不自私的人,会从人类的整体去考虑,因为牺牲良心是最难的事情,比牺牲生命要难得多”。

    大刘眼中的程心,两段采访的原文:

    从本质上说,程心不是一个人物,她是一个符号。
    简单说来,程心就是正常环境下的一个很完美的人。如果把她放在正常环境下,而不是那种大灾难的环境下,你肯定不会觉得她讨厌,会觉得她很完美。
    她在关键时刻做得每一个决定,都是我们正常人觉得好人在那个关键时刻要做出的决定,她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符合我们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符合我们的普世价值。
    但恰恰是这一连串的、符合普世价值的决定把整个人类推向毁灭的深渊。
    这是科幻小说的一种思想实验:它表明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某些东西,换一个环境和一个世界设定,它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有些我们认为很恒定的东西,会随着时间变化的,包括价值观、社会体制等等都会随着时间变化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腾讯原本7月计划播的电视剧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迟迟没有消息,这版选角我还很满意的,很可惜。只能期待网飞的魔改版了。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是一部难得的让人看得心碎又深思的科幻小说。我很喜欢的一类科幻小说是那种在科幻背景包裹下的探讨人性,社会学,勾勒情感,唤起回忆的故事,像我之前推介的那些《银翼杀手》,《索拉里斯星》那样。科幻只是一层皮,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人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属于这类,不仅如此,这部小说篇幅不长,确让我在阅读时倍感难受,最后主角查理·高登的选择让我时时落泪。艾丽斯和查理的感情线也充满后劲。

    1. 解构自己再也无法拼接回去。
    2. 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中似乎并不容易,无法像佛家中的日日是好日实现,开始变得无法交流,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弱智,无法真正关心一切事物。
    3. 回忆是一件危险的事。
    4. 人的某个阶段,也会出现人格分裂似的经历,好像我不属于我,自己却很难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进化般的变化吗?
  • 未来学大会。莱姆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短小精悍,细思极恐,大刘的《三体》应该借鉴了其中不少关于未来的想象。 整个故事可以说就是一团梦境,一个套一个或者说一个接一个(编辑:而仔细思量,“梦中梦”的说法也许并不确切,可能只是梦后梦,因为我们会记得第一个梦、第二个梦分别是怎么醒来的,但不会记得第一个梦是怎么进去的,因此实际情况可能只是第一个梦醒来后,接着做第二个梦,并没有严格的嵌套关系。电影《盗梦空间》里有这么一句相关解释:如果是在梦里,那你不会记得是怎样来到这地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的多重幻觉,可能也类似,一个幻觉醒来,才进入下一个幻觉,而并不是一层幻觉还没退出就进入下一层的嵌套关系。)。这里面最可怖的设定在于各种心化药丸,让人类分不清现实与梦境,让人沉迷一切都变得容易,甚至可以解决一切人类问题 (完全蒙蔽人类的大脑和精神),这种控制比机器控制更惨,肉体存在但是感觉、精神不在属于你自己,自然感觉和人工感受彻底错位。除此之外,莱姆还探讨了虚拟现实,心灵异化,情感计算,语言变异,世界对立等等符合逻辑的想象,总之非常值得一读。

结语

22年真的是“存在感”很低的一年,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地就这么过去了。22年很难说过得充实,但起码很快乐,自从搬来和W一起住后,吃吃喝喝,每天都溜得很快,相互之间的陪伴和照顾也相互治愈彼此。不过有时候会觉得个人的时间变少,个人的空间被压缩,不像以前一个人生活那会可以在任意时刻做任意喜欢的事。倒不是说对方会束缚自己,只是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个情侣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23年我得好好地去适应和调解,把时间充分利用上(毕竟自己有很多时候都是无所事事,犯懒)。

展览上,年初买了宝龙美术馆的《现代的脉动》的票,后来因为疫情没能去成,展览也取消了。后来疫情结束又看到有关印象派,毕加索之类的展览,也懒得去看了(参考去年去看的“遇见印象派的”的展览),我总觉得商业为太浓,博人眼球,实际的作品还是太少。以后可能多在网上看看云展览,看看美术历史的书籍介绍。

反正今年也是各种理由没有学琴,疫情啊,工作啊,犹豫着要不要买琴啊各种各样的借口,年底的时候和W商量着明年要不要一起去学乐器,她学吉他,我来学钢琴。反正明年疫情放开后应该没各种意外的限制了,也不好再拿各种借口,还是得行动起来才行。
画画的话,今年画的次数屈指可数吧,ipad也被冷落一旁,只是每周拿来充个电而已。况且下半年的text2image的惊人表现,让我对绘画作品的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stable diffusion上各种无拘无束的风格和创意,几秒生成的图像,让我自己慢慢摸索生成一个个主题的画册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当然绘画还是会去兼顾一下,总之就是慢慢来吧🙃

现在和W一起生活,虽然个人的时间和空间会少了点,但是两个人一起走确实比一个人走要开心,坚实许多。疫情和工作让我们今年没法多出去转转,来年希望可以能多跑跑别的城市,陪她吃喝玩乐,也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远离尘嚣。

今年好歹多读了几本书,虽然基本都是科幻小说。我深感在这个世界的无力感,很多事情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过,为了更好地体验不同的生活,为了能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自己,还是要去多读书,多读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书籍。我想起来前年脑袋一热买的“迅哥”全集,回首疫情期间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事情,现在看来“迅哥”应该都剖析了一遍。多看国学,多看长篇,多看不同类别的书,看迅哥,看尤利西斯,挑战自己。

结束之前,照例来列一下23年计划要去做的清单(当然,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 学琴!学琴!学琴!
  • 多看看书
  • 多出去走走,多摸摸相机
  • 图画之类的事(画画or调教AI)继续下去

最后,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人民幸福。